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整体流行率估算为6.3%,大陆、香港和台湾三个地区分别为6.5%、6.4%和4.2%。
来自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的凌宁讲述了国产大飞机试飞工程师们付出的努力,当C919腾空的瞬间,他看到了运十飞机设计师眼里的泪光。这位追求卓越的电博士带领上海的电力青年们进行双创孵化,还攻克了世界上首例低压用户电器受谐波污染的案例难关。
上海是一座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他讲述的飞行梦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属于整个中国航空人的。他说,中国的电力技术世界第一,上海在用电质量上的精益求精就是为了让这座城市的人民享受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第一位演讲者是来自国家电网的罗祾,在美国博士毕业的他放弃高薪选择回到祖国。新闻中心讯 6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座无虚席,现场近400名观众参加了主题为讲述上海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的TELL+SHANGHAI大型舞台式演讲活动。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是建设中的卓越的全球城市。来自复旦大学的生物学博士顾卓雅的故事带给我们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钟扬教授,他幽默乐观,鼓励年轻人多质疑,把科学普及作为人生的重要任务,他自己就是一颗种子,顾卓雅和她的同学们以及通过科普教育而受益的孩子们,都是这颗种子结出的硕果。对于许多RNA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迫切需要国际间合作交流及协同应对。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任本次大会主席。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史佩勇作了题为Zika virus:emergence and vaccine development的主旨报告,提出了应对Zika病毒流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介绍了该病毒疫苗研发进展。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张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黄志力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涵盖HIV感染与艾滋病 、新发和再发病毒性疾病(流感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黄病毒) 、感染性疾病防治新策略 、丙型肝炎病毒 、甲型及戊型肝炎等专题。
本次ICGEB人类RNA病毒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为国内外从事RNA病毒研究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对提高我国RNA病毒的研究水平,提升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促进国民卫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10月26日至28日,由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人类RNA病毒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RNA病毒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致命性疾病的散发、流行或大流行,该类病原体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甲、丙、戊型肝炎病毒、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或脑炎病毒等。ICGEB人类RNA病毒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据介绍,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是联合国框架下国际组织,共有63个成员国。
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及、苏丹等ICGEB成员国的6名代表,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疾病防控人员和临床医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近100名代表参加大会,共同探讨新发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疫苗的研制、基础病毒学和宿主反应、HIV及HCV治疗等。会议旨在提供一个特殊的交流平台,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促进新疫苗的开发,加深对分子病毒学、传播过程、免疫应答和疾病进展的认识。该中心致力于推进高端科学研究及培训、生物技术转让以达到全球持续均衡发展。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匹茨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纽约血液中心、布隆伯格研究所、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加拿大卫生部微生物国家实验室、ICGEB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中心、ICGEB印度新德里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以及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等20余位RNA病毒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演讲。
虽然已有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但是由于RNA病毒变异快,开发预防性疫苗面临巨大挑战本次ICGEB人类RNA病毒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为国内外从事RNA病毒研究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对提高我国RNA病毒的研究水平,提升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促进国民卫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及、苏丹等ICGEB成员国的6名代表,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疾病防控人员和临床医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近100名代表参加大会,共同探讨新发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疫苗的研制、基础病毒学和宿主反应、HIV及HCV治疗等。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匹茨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纽约血液中心、布隆伯格研究所、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加拿大卫生部微生物国家实验室、ICGEB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中心、ICGEB印度新德里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以及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等20余位RNA病毒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演讲。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该中心致力于推进高端科学研究及培训、生物技术转让以达到全球持续均衡发展。ICGEB人类RNA病毒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史佩勇作了题为Zika virus:emergence and vaccine development的主旨报告,提出了应对Zika病毒流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介绍了该病毒疫苗研发进展。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任本次大会主席。对于许多RNA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迫切需要国际间合作交流及协同应对。
RNA病毒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致命性疾病的散发、流行或大流行,该类病原体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甲、丙、戊型肝炎病毒、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或脑炎病毒等。本次会议涵盖HIV感染与艾滋病 、新发和再发病毒性疾病(流感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黄病毒) 、感染性疾病防治新策略 、丙型肝炎病毒 、甲型及戊型肝炎等专题。
会议旨在提供一个特殊的交流平台,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促进新疫苗的开发,加深对分子病毒学、传播过程、免疫应答和疾病进展的认识。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教授Alessandro Marcello、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孙逊分别在开幕式致辞。
10月26日至28日,由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人类RNA病毒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据介绍,国际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是联合国框架下国际组织,共有63个成员国。
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张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黄志力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上,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教授张永振作了题为Redefining the invertebrate RNA virosphere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新发现的多种RNA病毒。虽然已有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但是由于RNA病毒变异快,开发预防性疫苗面临巨大挑战在中低等收入国家中,其患病者相较2000年增加了28.7%。
该研究成果是已知的国际上首次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纯化CD34+细胞治疗炎性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后者则能够更早缓解静息痛,更适用于进展较快的患者。
但是,超过30%的患者因血管条件差而不适合,称为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6个月内踝上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20%。据董智慧教授介绍,自2009年开始,附属中山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肢体缺血,至今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超过120例,显著降低了致残率,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年轻患者劳动力的恢复,大幅度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显示出良好的早、中、远期疗效。
据符伟国教授介绍,目前对于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是通过开放或腔内微创手术重建血运。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脂饮食、糖尿病、吸烟等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比,炎性动脉闭塞好发于中远端末梢动脉,病理解剖和病因学等因素使得目前主流的旁路和腔内手术疗效差,或不可行,因而发生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比例更高,常见的病症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嗜酸粒细胞增多症、Crohn氏病、白塞氏病、硬皮病等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患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年龄、预期寿命以及家庭与社会职能决定了他们对于保肢乃至恢复劳动力的客观迫切性和需求性尤为强烈,这也是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将其作为主攻方向的重要原因。重度肢体缺血是该病的晚期阶段,表现为静息时肢体剧烈疼痛、组织缺损、溃疡或坏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日前,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符伟国教授指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干细胞移植亚专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带领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团队完成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最新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的综合性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
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移植方案各具优势:前者的主要优势在于规避了细胞在纯化过程中丢失,适用于干细胞动员能力较差或多条肢体缺血的患者。干细胞移植与现有主流手术在原有血管上疏通、改造不同,主要通过把人体中可以长血管的细胞提取出来,种植到缺血肢体中,形成新生血管来改善血供,从而规避了原有血管重建后容易再闭塞的弊端,为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带来了新的希望。
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成果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炎性重度肢体缺血的5年疗效曾被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 Med编辑部选为特色论著并配发通讯,该杂志主编兼美国Wake Forest再生医学研究所主任Anthony Atala指出,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该新疗法的远期疗效,对于分析现有治疗CLI干细胞移植的细胞种类及其各自疗效与特点的研究,评价自体纯化CD34+细胞是否存在优势奠定了基础。据悉,经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病人,6个月保肢率由60%提升到84%,16个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84%,48个月保肢率91.2%,42岁以前劳动力丧失率由34.8%降低至18%。
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为常见,且亚洲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人群发病率,总截肢率高达43%,踝上截肢率12%-31%,34.8%的患者在42岁前丧失劳动力。据报道,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超过了2亿人。